【人民法院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記山東省蒙陰縣人民法院民事審判一庭庭長魏善輝
閆繼勇,陳學亮,王家秒
初冬的沂蒙山區孟良崮腳下,寒意漸濃。身著制服的魏善輝站在一群裹著薄棉襖的老鄉中間,身影顯得有些單薄。他還是那樣健談,用樸實的語言以案釋法,大家伙圍著他連連點頭。
魏善輝出生在孟良崮腳下的碼泉村,做過律師,2011年6月到山東省蒙陰縣人民法院工作以來,曾擔任垛莊人民法庭庭長多年,也曾到村里任過“第一書記”。從小接受的紅色文化熏陶,讓他無論在什么崗位,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即便離開垛莊法庭后,當地群眾每當遇到他時,還是會熱情邀請:“老魏,有時間到村里坐坐啊!”在群眾眼里,老魏已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大家都愿意向他傾訴自己的煩惱和遇到的煩心事。
本報記者 閆繼勇 本報通訊員 陳學亮 王家秒





圖①:魏善輝(中)在蜜桃購銷點開展防范交易風險宣傳。
圖②:魏善輝(中)主動上門化解糾紛。
圖③:魏善輝(右)在鄉村現場調解糾紛。
圖④:魏善輝開展法治講座。
圖⑤:魏善輝(中)調解一起土地承包糾紛。
圖⑥:魏善輝(左二)聯合人大代表和村支書調解糾紛。
心懷群眾冷暖
才能得到群眾真心認可
“不了解群眾,就不能妥善地化解他們的糾紛。”魏善輝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在垛莊法庭工作期間,老魏頻繁穿梭于各個鄉村,在田間地頭與勞作的農民親切交談,走進農家小院,與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傾聽他們的家長里短。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了解了街坊鄰里間的矛盾糾紛,還與這片土地上的群眾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那天,石山莊村黨支部書記憂心忡忡地反映,他們村有15戶果農的桃款被收購方拖欠了長達3年多的時間,遲遲未能支付,果農們怨氣很大。
了解情況后,魏善輝第一時間到村里挨家挨戶詢問果農,詳細記錄每一戶被拖欠的金額和交易細節。在充分了解果農們反映的情況后,魏善輝找到了收購方,起初對方態度強硬,以各種理由推脫。他言辭懇切又嚴肅地告知對方拖欠行為的嚴重性,并釋明相關法律規定。同時,他也充分考慮到收購方存在的實際困難,經過多次深入細致的協商,最終達成了一項雙贏的調解方案:收購方以分期償還的方式結清所拖欠的桃款,同時支付一定利息作為對果農們的補償。
很快,15戶果農如期收到了收購方支付的欠款,三年多的等待終于有了結果。
每一起鄰里間的小摩擦、家庭成員間的小矛盾引發的案件,都關乎著群眾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和切身利益,倘若處理不當很容易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正因為如此,在日常工作中,魏善輝始終將調解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感謝魏法官,幫我們化解了兄弟倆的怨氣,把我們兄弟間的親情又給找回來了。”村民李某緊緊握著魏善輝的手激動地說。
弟弟李某某在建筑施工時不慎推倒了哥哥李某家的竹子,交涉中矛盾升級,李某將弟弟起訴到法院,要求賠償竹子的損失費以及鑒定費共計1400元。
魏善輝意識到,這個案子的標的額雖然小,但是卻關系到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親情以及大家庭的團結和睦,他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調解化解矛盾。
原告李某告訴魏善輝:“我在意的并不是財產損失,我就是為了爭一口氣。”為了充分了解案件情況,魏善輝多次頂著酷暑到現場查看。在組織雙方調解的過程中,被告李某某情緒異常激動,如同被點燃的火藥桶,怒目圓睜,喊著“法庭上見”。李某某滿心憤懣,原因是他認為哥哥李某家的樹木根部肆意蔓延,致使其院墻開裂,他甚至還揚言要起訴哥哥,討回“公道”。
案件調解一度陷入僵局。
魏善輝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先開庭,為雙方搭建一個公平公正、暢所欲言的平臺。庭審過程中,雙方擺事實、講道理,將心中的想法和委屈毫無保留地傾訴出來。經過整整一上午緊張有序的庭審,雙方的態度都發生了明顯變化。魏善輝抓住時機,決定庭后判前再次進行調解。
“兩位老哥,常言說親兄弟打斷骨頭連著筋,親情無價。”魏善輝開門見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情感上感化雙方,從根源上釋法明理。當得知兄弟倆的老母親已年近90歲,并且雙方都非常孝敬和在意母親的感受時,魏善輝真誠地闡釋盡悌道也是盡孝道的道理,“孝敬母親不僅僅是為老人送吃送穿,家和萬事興,兄弟和睦、相互尊重,母親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這句話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兄弟倆的心扉,解開了兄弟之間的心結。最終李某某主動向哥哥承認了錯誤,哥哥則當場表示不要弟弟的賠償并申請撤訴,兄弟倆握手言和。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魏善輝始終認為,唯有深入感知民意,妥善解決好群眾最直接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司法的溫暖和力量,才能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也才能得到群眾的真心認可。
堅持多元聯動
讓矛盾糾紛迎刃而解
垛莊鎮42個行政村的黨支部書記中有16名是退役軍人,占比高達38%,被稱為“兵支書”。
魏善輝牽頭在垛莊法庭設立了獨具特色的“兵支書”調解室,邀請村書記擔任義務調解員,請他們深度參與到各類案件的調解中,尤其是涉及軍人、軍屬的案件以及那些復雜棘手的重大疑難案件。“兵支書”們憑借自身豐富的經驗、公正的態度和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在調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累計參與調解訴前訴訟案件71件,其中涉軍屬案件12件,每一次調解都收獲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成效。
退役軍人陳某因彩禮問題與女方產生了糾紛,首次調解時,女方十幾名親屬到場,還與陳某發生了爭執,現場氣氛十分緊張,調解工作陷入僵局。
魏善輝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邀請“兵支書”馬玉新和李保華共同參與調解。他們言辭懇切地表示,女方及其親屬的過激行為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進一步激化矛盾。在成功穩定女方情緒后,魏善輝和兩位“兵支書”轉身與陳某溝通。兩人與陳某都有過當兵的經歷,這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讓他們迅速找到了共同話題。交流中,往昔的軍旅生活、訓練場景、戰友之情,迅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陳某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戰友般的親切與理解,對魏善輝和兩位“兵支書”產生了深深的信任感。
經過一番促膝長談,話題從激情燃燒的當兵經歷自然而然地延伸到當前亟待處理的案件。最后,陳某緊緊拉著魏善輝和“兵支書”的手,誠摯地說:“我聽魏法官和老兵的。”
魏善輝與兩位調解員會商,為當事人提供了調解參考方案,陳某當庭拿回了女方返還的大部分禮金,這場糾紛至此圓滿畫上了句號。
為了凝聚更廣泛的力量參與多元調解,魏善輝依托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垛莊法庭成立了家事糾紛矛盾預防化解中心,聯合人民調解員、基層干部、婦聯主席、兵支書、心理咨詢師等參與多元解紛,法律的權威與情感的溫潤相輔相成,使一個又一個案件都能畫上圓滿句號,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石山莊村的王某和丈夫劉某因家庭瑣事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在情緒的裹挾下,王某一氣之下提出要與劉某離婚。
魏善輝全面了解了夫妻矛盾的根源,與人民調解員、支部書記以及雙方親屬共同對這對夫妻進行勸導,從家庭責任的角度出發,讓他們明白家庭完整對于雙方以及子女的重要意義,又從雙方性格特點分析,指出彼此在溝通方式上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向。就這樣,從多個維度巧妙地化解了夫妻二人之間的隔閡,最終王某打消了離婚的念頭,夫妻二人重歸于好。
今年以來,垛莊法庭在家事糾紛案件的處理上成效初顯,其做法在全院五個人民法庭得到推廣,家事糾紛案件同比降幅達30%左右。在此基礎上,成功構建起蒙陰縣婦聯與法院的專向聯動以及各人民法庭與轄區鄉鎮婦聯的聯動機制,為解決家事糾紛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化糾紛于萌芽
風險排查與普法并行
“我們村1500多口人,魏書記可太了解村里的情況啦!”提起第一書記魏善輝,桑園村黨支部書記王立良豎起了大拇指。
擔任“第一書記”期間,魏善輝在矛盾排查工作中堅持全面性原則,排查涵蓋了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確保沒有任何一個可能影響群眾生活和鄉村穩定的矛盾被遺漏。在家庭糾紛方面,隨著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針對一些家庭在贍養老人、財產分割等問題上出現的矛盾,他通過與村里的長輩、婦女主任等交流,了解每個家庭的情況,重點關注有矛盾隱患的家庭。在鄰里糾紛領域,諸如宅基地界線爭議、農田灌溉用水糾紛等也是他排查的重點。魏善輝會詳細查閱村里的土地檔案,實地查看宅基地的現狀,協調水利部門妥善解決灌溉用水分配問題。
這種全面排查的工作態度,讓群眾對他充滿了信任,切實把矛盾糾紛有效化解在萌芽狀態。
為了擴大普法宣傳力度,從源頭發力,淳化民風,魏善輝還設立了法官大講堂,組建“鄉村振興法官宣講團”,邀請6名熟悉三農政策法規,具有豐富涉農糾紛審判工作經驗的資深員額法官加入。他們利用線上與線下兩種模式,借助黨建信息化平臺開展線上宣講,依托大講堂(分講堂)與鄉村大舞臺等兩個陣地,結合審判案例,以案釋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法治宣講活動。
截至目前,有5000多人現場聆聽,這些人包括基層村“兩委”干部、網格員、調解員、村民小組長、鄉村產業經營戶及廣大基層群眾,收到了良好法治宣傳效果,成為當地法治宣傳、矛盾糾紛預防和化解的一道靚麗“楓”景線。
法治宣傳就像敏銳的觸角,在問題剛有苗頭時就能發揮作用。魏善輝說:“正因為秉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理念,我們才擁有了最堅實的力量源泉。”
也正因如此,2023年以來,魏善輝處理了603件訴前、訴訟糾紛,其中訴訟結案500多件,訴訟調撤率達70%以上,服判息訴率達95%以上,矛盾糾紛通過調解和解整體化解率在80%以上,調撤案件當場履行金額近400萬元,無一發回或者改判,無一案件因處理不當出現信訪,有力地把矛盾前端就近就地實質化解,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鄉村基層治理新格局。
學精神 談體會
堅守初心 不忘使命
2011年,我參加山東省首次公開選拔初任法官考試,從一名執業十幾年的律師,成為了一名基層法院的法官。從律師到法官,我的職業發生了變化,但追求公平正義的初心沒有變。從事審判工作13年來,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辦好群眾的“心上事”,解開群眾的“心頭結”,實質性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13年來,夫妻破鏡重圓和好如初,彩禮糾紛當場和解并返還彩禮,拖欠桃農的款項足額收回,親兄弟握手言和——一個又一個糾紛成功化解的情景歷歷在目。即使再忙再累,也感覺很值得,內心無比充盈。每當案結事了,當事人發自內心的一句句感謝、一張張綻放的笑臉,我覺得是群眾對我最好的褒獎,不斷激勵著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一名基層法官,我將傳承沂蒙紅色基因,繼續堅守為民初心,不忘職責使命,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堅持好、貫徹好,為孟良崮山下和美鄉村繪就新“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