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的肖窈窈剛走出校園大門,懷著三分忐忑、三分興奮、三分敬畏還有一分對未來的迷茫,邁進了威海法院大門。當她穿上莊重的制服,戴上神圣的法徽時,心中涌上一種特別的情愫,后來她才明白,那應該就是法官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一路走來,肖窈窈也會偶爾感嘆工作的艱辛、案件的繁雜,但更自豪于自己能夠堅守初心,手持律尺,心懷薔薇,使公正與溫情交融同行。
十年逝者如斯,3000多個日夜奔流不息;十年不曾懈怠,經其獨立審結的各類民商事案件已有數千余起。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承載著當事人的喜怒哀愁,作為法官,身上的法袍、手中的律尺不僅象征了巍峨如山的公平正義,更承載著深沉如水的人間悲憫。
曾有一起繼承糾紛,被繼承人高齡去世后,留下了一套房屋,20多個涉案繼承人各有各的立場和考量,每個人在其中反復拉扯迂回,無不心力交瘁。
肖窈窈知道,訴諸法律,用一場公正的裁決,結束這場糾纏不清、親情無存的紛爭,是每個人最后的希望。只有公正又富有溫情的審理,才能幫助他們尋到親情、道德、物質和法律間的平衡。所以,她把庭審的部分工作放到庭前,與每位繼承人進行充分溝通。談話進行了一場又一場,從個人現狀聊到漫漫人生,從自身觀點說到他人立場,從法理講到情理,逐漸把爭議引向共識,把指責變為諒解,最終當庭促成了和解。庭審結束后,一位繼承人緊緊握著她的手,感激地說:“謝謝你肖法官,如果不是你帶著真心實意幫助我們解決紛爭,我們這一大家子人怕是要因為這一套房子而分崩離析啊!”
如果說醫生的時間是與病人的生命賽跑,那法官的時間就是為當事人爭取正義不遲到,十年的審判經歷,肖窈窈深切感受到,絕大多數當事人選擇訴諸法律時,內心已經遭受長時間的折磨,盡快結案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辦案效率,更是為了結束他們內心的煎熬,讓他們早日回歸正常生活。于此,環翠區法院在2019年設立了速裁團隊,提出了簡單案件15日內審結的要求。在這里,她和她的團隊都成了“風一樣的司法人”,提前安排庭審、閱卷,加班加點制作判決書,爭分奪秒甚至在庭審間隙進行調解。
審理提速不僅要下苦功,更得有巧勁。“3·15”前夕,她接到了數起針對同一被告的服務合同糾紛,了解后得知某影樓經營者因內部合伙糾紛拒絕履行拍攝義務,導致100余名消費者預存了款項卻享受不到服務。面對這樣一個群體性糾紛,考慮到消費者對經營者的抵觸情緒及面對司法程序的忐忑心理,貿然開庭可能會場面失控。在仔細分析案情后,肖窈窈決定先行聯系經營者,告知其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并分析利弊,提出解決糾紛的最佳方案,經營者最終選擇與消費者和解并退款。隨后,70多起糾紛合并審理,當庭調解結案,從消費者提交材料到案件審結均沒有超過十天。
隨著辦案數量越來越多、平均辦案周期越來越短,肖窈窈內心卻越來越謹慎,信念也越來越篤定:作為一名人民法官、黨員法官,辦案快固然重要,但好才是根本!既要讓群眾尊重司法的權威,也要讓群眾感受到司法的溫度。
春節前夕,原是人們收拾行囊返家團圓的日子。一位滿面愁容的大姨卻略顯局促地走進法院,替丈夫遞交訴狀。原來,她和丈夫背井離鄉來威打工,丈夫卻不幸在工地施工時意外墜落,身受重傷,生活基本無法自理。在了解情況時,大姨說著說著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掉:“治療已經花光了我們的積蓄,我倆暫時住在小旅館,也快交不起房費了,現在只想趕緊拿到賠償款,回老家去。”
肖窈窈內心五味雜陳,握著當事人的手說道:“大姨,您放心,凡是起訴到法院的案子,我們一定會盡力盡快作出公正的解決。”隨后,她第一時間聯系到勞務公司核實情況,把企業責任、法律義務與傷者現狀一一攤開說明,督促勞務公司給出賠償意見,并在三天的時間里引導雙方多次協商。在雙方達成合意的那天,威海刮著北風、飄著小雪,她和書記員帶上電腦、打印機來到大姨和丈夫租住的小旅館里,現場開庭、當場出具調解書。當事人的臉上也終于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照亮了肖窈窈的內心,更堅定了她的信念。
她總說,自己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作為,但愿同無數審執一線的同事們繼續堅守如初。“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